iPad的30天之第十五天:iPad上的文件管理与使用

iPad要担负起关键计算设备的任务,方便的各类文件操作与管理能力不可或缺。如我们常用的新建、保存、打印、复制以及跨设备文件复制等操作。我常常还需要发送带有文件附件的电子邮件。鉴于iPad未能提供PC上那种文件夹、文件以及文件保存管理的系统机制,今天我们来探讨如何在iPad进行文件处理等相关操作。
在我上一次有关Ubuntu Linux的30天系列里,尽管在文件管理方面也遇到点麻烦,但毕竟图形化Linux系统还是保留了传统PC那套文件及文件夹模式。很快也就适应了。
iPad(准确地说是iOS系统)把文件处理看作无法逃开之恶俗之事,虽然它提供一种合适的在各应用内部处理文件的机制,但总让人感觉这是一种事后补救的解决办法。很多初次使用iOS设备人,在经过一番惊艳的使用感叹之后,也不忘问上一句:“真酷,但是我如何保存和使用文件呢?”。

iTunes File Syncing

iOS原生文件管理方法主要是基于并限制在各应用层面,并借助于iTunes工具同步来实现。将iPad连接到PC或MAC,打开iTunes进行自动或手工同步,然后点击设备的Apps页,向下滚动页面,你将看见各类支持文件共享的应用,选择某个应用,将文件拖拉至右边的框中,即可完成文件的上传与同步。可以看到各个应用文件支持看起来很孤立,假如你需要在多个应用里使用同一个文件,你要通过上面的文件同步方式,将文件同步到每个应用里单独使用。挺复杂不是吗?实际上假如能开辟一个公共区域存放公共文件,各应用按需访问或使用文件的话,iPad上的文件使用或管理应该更加高效一些。

总之,就我个人感觉,iOS文件管理方式不够便捷优雅,Apple式的文件同步能力更象是用户抱怨压力下的权宜之计,单就这一点上, 所谓愉悦的用户体验无从谈起。

Wireless Drives

我决定尝试使用外部存储设备。你知道,在使用各种外部存储设备方面,iPad依然是广为诟病的不支持。目前Apple官方仅支持相机套件适配器让iPad直接读取相机内照片。当然,通过各种捣腾方式破解越狱,还是有办法让iPad连接移动硬盘、SD存储卡等设备,但即便是连接上了,通过iPad访问使用外部存储设备上保存的文件依然让人添堵。
市场上,一些厂商开发了一些内置WIFI功能的存储设备,作为无线热点,可以支持iOS设备的无线文件访问及存储。比较有代表性的设备有Kingston Wi-Drive和Seagate GoFlex Satellite。我有个1TB的Iomega硬盘,将它连接在我的Linksys无线路由器上,家里的PC都可以访问它,平时主要用来做做备份和存储家庭音乐。糟糕的是,尽管它已经处于PC无线可访问状态,我的iPad却无法访问它,我最后还是放弃了,就算能访问,iPad还是无法读取其中的储存内容。没办法,我最后选择了GoFlex Satellite。坦率的说,我64GB的iPad足够大了,我在上面存储了很多音乐及电影,日常携带使用绰绰有余。这次买了这块500G的GoFlex Satellite主要还是处于项目实验的目的。既然对iPad作为后PC时代主力设备使用寄予厚望,长期大容量外部存储能力的支持也应理所当然。
GoFlex Satellite硬盘内置WIFI,具有无线热点功能,当然,使用前你需要通过USB将PC上的数据传输到硬盘上。该款无线硬盘之所以支持iOS设备,主要靠Seagate开发的专用支持iOS系统数据访问的软件。下载安装这款叫GoFlex Media的免费应用,打开应用即可看见存储在硬盘上的各类数据。(提个醒,使用前别忘了断开同PC的连接,并打开硬盘无线开关,设置iOS设备连上硬盘的无线热点)。该硬盘还具有自带可充电电源及支持多台设备同时访问的优点。全家远游分享音乐电影这类场合应该是很适合。

虽然这款设备总体不错,但仍有一些不足,这里我得唠叨几句。我在硬盘上存储了海量的音乐资料,但是GoFlex Media只是按字母顺序显示了其中的几千首,而且不支持按专辑及艺术家排序及显示歌曲明细内容,选歌时,我只能尽力通过歌名猜测。此外在工作时,这款硬盘高速运转的各种噪声也很夸张,简直大的令人难以忍受。最后,这款产品未预设安全机制,你必须自己在应用软件的设置里,修改无线热点名称或添加密码,以防止附近其他设备的未授权访问。
市场上的其他设备如Kingston Wi-Drive等功能应该类似,我就不一一测试了。 可以说,GoFlex Satellite这类产品代表了未来移动存储设备的发展方向,希望Seagate继续努力,改进优化并推出更好的新一代产品。

Cloud Storage

iPad内置容量有限,不支持外接USB或SD设备(不破解的前提下),这样看来,iPad搭配在线存储的解决方案还是比较理想的。目前提供在线云存储服务的产品主要有:Google Docs, Box.net, Dropbox, iDisk, and SugarSync等。常见的应用如DocsToGo可以直接使用这些服务,Apple的iWorks Pages可以使用支持WebDAV API的在线存储服务,比如iDisk。我喜欢使用Box.net,原因如下:第一,Box.net提供我习惯的文件及文件夹的方式存储数据。第二,支持同一文件在不同设备间的共享与同步,这样我也就不必担心文件不同版本的同步问题了。

iCloud

这个秋天,苹果发布iCloud服务后,我们将会有新的云存储服务可以选择。类似Box.net, Dropbox,以及上面提到的其他在线存储服务,iCloud支持从一台设备同步文件后,在其他不同iOS设备甚至PC上,我们可以共享访问同步同一文件。作为Apple的明星产品,iCloud还有一些其自身优势,比如iCloud无缝整合在iOS系统以及应用中,相比其他服务,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性能及使用体验,关键是除了存储及同步文档资料外,iCloud还能够自动备份数据,无缝同步音乐、图片、应用数据、书籍、邮件、联系人、日历事件。显然iCloud比其他在线存储服务提供更强大更全面实用的功能服务。
iCloud服务也并非完美,Apple主要为iOS推出该服务,虽然其后也开放支持windows平台,但大多数Linux、Android、BlackBerry、WebOS用户肯定是无缘使用了。
现在,我希望能尽快用上iCloud提供的优秀服务,但我也很可能继续使用Box.net,至少在我需要使用非苹果设备时,它可以很好的满足我。

Comments